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我是怎么理解的

 时间:2024-10-13 13:05:50

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,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,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不同,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,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,摆寻冥鼗濂脱主观成见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原意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
出自《题西林壁》,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。《题西林壁》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,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。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,是符合客观规律的,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,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。

结尾两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是即景说理,谈游山的体会。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,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,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,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,局部而已,这必然带有片面性。

原文如下:
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译文如下:

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。

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。

词句注释如下:

⑴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山西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

⑵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。侧:侧面。

⑶各不同:各不相同。

⑷不识:不能认识,辨别。真面目:指庐山真实的景色、形状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我是怎么理解的

扩展资料:

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由黄州(治所在今湖北黄冈)贬所改迁汝州(治所在今河南临汝)团练副使,赴汝州时经过九江,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。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。

据南宋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题西林壁

  • 横看成岭侧成峰, 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
  • 不知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,这是什么古诗
  • 哲理的意思是什么,怎么解释
  • 韩愈《晚春》蕴含着什么哲理
  • 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哲理是什么
  • 热门搜索
    我要这样生活 方框内怎么打钩 如何练弹跳力 向往的生活第四季免费 梦见自己生小孩是什么征兆 我们的灵异生活 如何学五笔打字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什么 新生儿如何补钙 如何安装固态硬盘